如何制作万花筒方法图解

小制作 / 作者:下次vc下 / 时间:2016-10-20 /24400℃

对我来说,万花筒蕴含着无限的希望,每旋转一次,万花筒内的影像随之改变;见到的图像,或许是第一次,也是最后一次的邂逅。做一支万花筒,把剎那的美

烙印在心中吧。

所需材料:

由左至右,由上而下分别是:

1. 1000P白玉卡

2. 包装

3. 电池座、小灯泡

4. 载玻片3片(别怀疑,就是生物实验用的那种)

5. “透光”串珠(酌量)

6. 电工胶带(黑色)

7. 试管、橡胶塞

8. 雾面胶片

9. 透明胶片

制作流程:

1、用电工胶带,将在玻片两两黏贴在一起(载玻片间距为0.2cm)。

2、将三片载玻片组成一个正三角形,顶角的部分也用电工胶带固定。

3、将载玻片组成的三面体,以电工胶带完全覆盖其表面。

提醒:如果不以电工胶带完全覆盖的话,会出现下面左图的情形,透光,反而看不清楚反射的像。虽然用电工胶带覆盖后(如下右图)

,黑色的胶带把许多光给吸

收掉了,导致无法拥有跟真正镜子(玻璃一面镀银)一样好的反射效果,但若使

用其他颜色的胶带容易透光,反而会干扰成像。

4、裁切1000P白玉卡,将裁切后的白玉卡沿图中蓝色虚线处稍微以美工刀划开,以便于之后弯折。

此图由潘冠锜老师提供。 而这次的万花筒正是利用了正三角形的三面镜(如本次制作,夹角60度)。

每个夹角上面的图案、串珠,经多次反射,形成五个像,加上物体就形成六边形了。我之前也曾制作过顶角30度的等腰三角面镜,经多次反射,形成十二边形

(30° 75° 75°等腰三角面镜,效果如图右)。

小插曲:

在刚开始制作万花筒时,苦于找不到合适的镜子或替代物。但又要赶着做出来送人,在极度焦虑的情况下,偶然看到自己平板黑屏时有类似镜子的效果,捷运车窗也有类似现象。所以就试着用手上的载玻片与电工胶带实验看看,结果意外的合用,

也顺利的做出一份别致的礼物

万花筒利用平面镜的成像原理制作,通过光的折射而产生影像。

1816年,苏格兰物理学家大卫·布鲁斯特爵士发明了万花筒。布鲁斯特主要从事光学和光谱研究,他在童年时代就十分喜欢光学实验,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他所喜爱的光学上。

一次,他在用多面镜子研究光的性质时,看到了几面相对放置的镜子里经过多次反射呈现出来的景象,便放了一些花纸在镜子组成的空腔里,结果,他看到了一些对称的图案,而且每变动一下花纸的位置,图案就会变换一次。

为了能使图案不断地变换,他将三面成角度的镜子放在一个圆筒里,再将花纸放在筒端的两层玻璃间。

随着三角镜中镜子的角度变化,影像的数目也随之变化;影像重叠后形成各种图案,不停地转动万花筒就可以看到不断变换的图案。

就这样他制作出了只要轻轻转动就能看到不同图案的万花筒。万花筒在一夜之间便获得了意外的成功。

这个一动就能产生美妙图案的小东西,算得上是当时的“电视机”了。一旦某个图案消失了,要转动几个世纪才能出现同样的组合。

万花筒的发明被列入科学重大发明而载入史册,博物馆里也收藏有一些制作精美的万花筒。

由于万花筒既是美仑美奂的艺术作品,又是能培养思维和观察能力的益智玩具,所以深受小孩子和成年人的喜爱,并在人们的手中不断地翻新花样。例如,有人在万花筒里放上30—40个像教堂塔尖一样的玻璃小瓶,里面装上油,在油里浸着玻璃粒、细珊瑚片、贝壳和沙粒。这些密封的小玻璃瓶一动,瓶里那些闪闪发光的微粒就会升降。除了这些东西以外,还放入扎紧的细丝线、马鬃以及各种螺旋形的、弯曲的小东西。这样,使万花筒转动起来,就好像在欣赏一场精彩的芭蕾舞表演。

万花筒的结构与奥秘

万花筒美妙的奥秘就蕴藏在它设计精妙的镜体结构和流动图案当中。

就像万花筒的英语名称一样∶

KALEIDOSCOPE,集合了希腊语的KALOS“美丽”、EIDOS“形状”和SCOPE“观看”等美丽的词汇,将它最主要的特点都概括出来。

“美丽”,当然就是指万花筒里瞬息万变的景色,也是万花筒的“芯”(观赏的标的物),这也是万花筒制作艺术家最下工夫的地方。

而且,在创作过程当中,“芯”的选择阶段是最能体会制作万花筒的乐趣的时候。

“芯”的素材非常广泛,例如彩色玻璃、宝石、鸟的羽毛、干花等等,凡是能够想到的任何物品,都可以用来作为万花筒的美丽图案。

据万花筒制作专家的介绍,“芯”的部分有很多类型。

比如把两片风车状的轮子组合在一起,通过旋转轮子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图案,或者在前端装上玻璃球,并旋转它来观赏身边任何一种景物,都能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构图。

而在前端部分填充进各种颜色的油的组合,并通过油的流动产生不可思议的图案。

“形状”,主要是指万花筒的镜体结构,有二镜、三镜、四镜、锥形、旋转等多种结构,让我们看到的景象,不光有圆的甜美、多边形的嬗变,更有烟花般的魅力四射。

中国的万花筒大约一百多年前,由英国人发明的万花筒进入中国。由于当时制作材料和工艺的限制,万花筒只能作为清王朝达官贵人的私室珍藏。

随着封建王朝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,以及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,万花筒的造价也渐渐变得低廉,旧时王谢堂前燕,也飞入了寻常百姓家。

时光倒退回几十年前,在北京胡同里的小摊上,万花筒已经是常见易得的玩具。弹球、踢毽子、跳房子、推铁环,当然还有奇妙的万花筒,勾画出了多少孩子朴素而快乐的童年。在孩子们的眼中,万花筒里的“花”,就如同梁祝化身的彩蝶、武则天眼中的牡丹、翩翩而来的百花仙子,一种“花”离去,从此几十年难再重现。

早先的万花筒,里面所看到的花是剪成碎片的彩纸,透明度很差,后来有人尝试使用更透明的彩色碎玻璃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万花筒里面的“花”,变成了彩色塑料片、光滑的玻璃珠,反射用的三块玻璃也换成了三块镜子。岁月变迁,制作万花筒的材料变了,但唯一不变的,是孩子们对万花筒中的神奇世界所倾注的热情。

人们喜欢看万花筒,更喜欢动手制作万花筒。在北京东岳庙民俗运动会上,就曾出现过长约90厘米,直径10厘米,由业余爱好者利用废纸筒制作的万花筒。

目前,北京民俗博物馆还收藏着由北京玩具协会常务理事、万花筒爱好者李鸿宽先生制作的,长132厘米,直径25厘米的大型万花筒。

排行
最热